2024年7月8-9日,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邀请到了长期致力于生物制造工程技术创新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裕国教授,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杨莉研究员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吴志生研究员作学术报告,分享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郑裕国院士作了题为“生物制造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报告。报告中,郑裕国院士表示,加快化工、医疗、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生物制造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正在改变物质生产方式,实现生产原料、制造工程、产品性质的重大革新,因此被视为制造领域一次新的“工业革命”。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杨莉研究员作了题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策略和应用”的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吴志生研究员作了题为“中药制造测量学与高质量发展实践”的报告。
此次系列报告会在线上线下同时召开,参会学者们围绕报告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促进了科学技术交流,激发了创新思维。
会议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裕国教授作了题为“生物制造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报告。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杨莉研究员作了题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策略和应用”的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吴志生研究员作了题为“中药制造测量学与高质量发展实践”的报告。
专家介绍
郑裕国,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生物制药专家。现任浙江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手性生物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生物转化与生物净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生物有机合成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工业大学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等,兼任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医药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和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先进制造学部委员等。
长期致力于生物制造工程技术创新,建立了以生物工程技术为核心,融合有机合成、化学工程原理和方法的生物有机合成技术新体系。发明系列生物催化剂筛选、改造和工业应用新技术,开发了多种工业酶制剂以及生物催化合成和化学-酶法合成新路线,建立了医药、农药和营养化学品生产过程重构、强化和替代新技术,实现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重症感染、精神类疾病、糖尿病等重大药物以及氨基酸、维生素、功能性糖和糖醇等的工业化。发明了最大假类农药井冈霉素高端品种及其衍生物生物合成新技术,构建了生物农药到生物医药的产业链,实现了井冈霉素产业的延伸和产品的高值化,促使井冈霉素持续发展。发明了糖苷酶抑制剂产生菌筛选新方法,开发成功最大糖苷酶抑制剂类降糖药阿卡波糖生物合成新菌种和新技术,通过菌种选育、发酵过程优化与调控、产物分离与纯化和药物制剂制造等全流程工程技术创新,获得了产品质量领先于国际的原料药和制剂,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建立工业化生产线30多条,授权发明专利200多件,发表SCI收录论文300多篇,主编出版教材专著5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浙江省专利金奖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功勋教师等。
杨莉,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研究员(二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现任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第十二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主要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及新药转化应用研究。以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PNAS、Acta Pharm Sin B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授权专利20项,2项实现转化;负责制订石斛、党参、胆宁片等30余项标准分别成为国际、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作为主要完成人,研究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吴志生,研究员、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青年岐黄学者。现任国家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药制药过程技术与新药创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药物质量分析与过程控制分会秘书长等。
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部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主编副主编著作8部,申请专利软著60余项,授权2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0余篇,被全球光学前三《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Nature大子刊系列)正面引用。成果落地应用及升级改造9条生产线,涉及8家药企,获得福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奖、中国药学会以岭生物医药创新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等20项国家级或省部级人才称号或科技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