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food and medicine homology)理念源于传统中医,强调同时具备药理作用与营养价值的双重属性。此外,其主要成分需具有低毒性或基本无毒的特性,以确保长期食用的安全性。这些特性为开发低毒副作用的肿瘤治疗方法提供了潜在的新方向。尽管许多药食同源草药及其活性化合物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但这些初步发现尚不足以全面揭示药食同源物质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阐明相关的理论依据并分析开展此类研究的必要性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厘清具体的研究思路对于提升此类研究的实际意义和临床转化价值至关重要。
1.理论基础:中医药文化传承、全球认同及分子医学证据
对药食同源草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探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已对肿瘤疾病形成了系统的认知。随后的“临床”实践表明,多种草药能够有效干预不同类型的癌症,其中不乏使用药食同源草药治疗肿瘤的案例。例如,《伤寒杂病论》便记载了桂枝茯苓丸用于癌症治疗的案例。尽管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了对其抗肿瘤机制的深入研究,但这些早期探索无疑为药食同源物质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价值提供了宝贵的临床依据。此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习惯于使用当地的传统医学方法治疗肿瘤。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传统治疗师”通过使用各种草药应对癌症,不仅延缓了肿瘤的进展,还显著缓解了患者的痛苦。虽然这些疗法尚无法完全治愈癌症,但它们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美国癌症研究所的报告进一步指出,合理的饮食选择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这些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药食同源物质在肿瘤治疗领域潜力的认可,这一策略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而是国际化共识。
从分子医学的角度看来,从天然产物中提取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已被证实为一种切实可行的策略。药食同源草药作为天然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可能蕴含多种抗肿瘤活性成分。近年来,各类技术的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评估这些物质抗肿瘤效果及解析其作用机制的能力。例如,质谱技术的持续改进与数据库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对中药复方活性成分分析的精确度;网络药理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为揭示天然产物成分与靶点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的创新应用,则显著加速了药物疗效验证的过程;多组学技术的发展为深入解析特定抗肿瘤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新技术的涌现不仅深化了对天然产物中全新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解,还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例如,枸杞多糖、灵芝多糖和香菇多糖等天然多糖类化合物已被确认为高效的免疫调节剂,能够显著降低化疗过程中骨髓抑制的风险,从而提升治疗效果。此外,薏苡仁内酯作为一种潜在的抗肿瘤化合物,已被证明可有效抑制胃癌、肝癌等多种癌细胞的增殖,并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能力。基于上述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验数据,这些天然产物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2. 探索药食同源物质治疗肿瘤疾病的必要性及优势:增效、减毒及社会因素
药食同源疗法因其多组分特性,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巨大临床价值。其分子多样性赋予了该疗法对多种靶点的协同作用能力,从而有效抑制肿瘤进展。尤为重要的是,该疗法能够逆转肿瘤耐药性,并解决与肿瘤异质性相关的问题。而通过后修饰、自组装及协同效应机制,这种疗法不仅提高了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还显著减轻了不良副作用。此外,从营养学角度出发,该疗法改善了肿瘤疾病引发的代谢失衡,促进了免疫调节和微环境重塑。同时,它弥补了现有肿瘤预防与治疗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该疗法的成本效益尤为突出,契合全球癌症管理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战略转变。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疗法在整个干预周期中均表现出高度适应性:在预防阶段提供饮食干预,在治疗阶段实现辅助治疗,在康复阶段给予营养支持。尽管单纯依赖药食同源物质治疗肿瘤可能面临患者依从性的挑战,但作为辅助手段时,其患者依从性和文化接受度较高,从而提升了肿瘤治疗的整体效果。
3. 研究思路与科学范式:深入的基础研究、初步的临床探、合理宣传及政策扶持
有价值的基础研究并不是简单地对药食同源概念进行盲目推崇或过渡包装,而是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例如,应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对化合物成分进行全面且精确的分析。同时,需系统性地比较复方与其主要活性成分在疗效及作用机制上的差异性。而在机制研究层面,不仅要阐明相关的抗肿瘤药理学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究其在营养代谢中的调控机制。此外,全面的安全性评估(包括急性毒性、长期使用的慢性毒性及相关风险)亦不可或缺。为更好地评估其临床转化潜力,采用人源化的体外和体内模型开展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实现上述研究目标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资源,但从长远来看,这将显著提升药食同源疗法的临床适用性及其科学价值。
历经长期的经验积累以及与技术进步的深度融合,药食同源物质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将会迎来全新的机遇。待时机成熟,可分阶段推进相关探索:首先,通过政策引导和行业规范,促进药食同源提取物的标准化生产与质量认证;其次,优先启动联合治疗或肿瘤营养支持方向的临床研究;再次,逐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长期随访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后,基于研究成果制定药食同源物质在肿瘤治疗中临床应用的标准化指南。届时,万物新生,曙光自来。
作者介绍
第一作者
李梦尧 博士,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任助理教授一职。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师从林国强院士。长期围绕海外药食同源资源开发、药食同源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肿瘤低毒治疗、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合成及应用等领域开展研究,累计发表SCI论文30余篇,含封面论文3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曾获省级先进个人、优秀学位论文、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成果三等奖(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优秀导师奖、Wiley出版社高贡献作者奖等荣誉。任Food & Medicine Homology、Journal of Future Foods、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Exploration等十余本期刊编委、青年编委。
论文网址:
https://doi.org/10.26599/FMH.2025.94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