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至7—9月,田野里就会出现一朵朵朝着太阳微笑的金黄花盘,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它是朝气蓬勃的代名词,每当看到它,仿佛有一缕阳光照进心田,它就是向日葵。

向日葵的原产地为南美洲,明代时引种至中国,曾被冠以多种名称,如“丈菊”“西番菊”“西番莲”“西番葵”等。明代农学家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花谱三·菊》中附有“丈菊”条目,详细描述了其植株高大、花盘硕大、花色黄、籽实可种等特征,与今日所识向日葵高度相似,并因其“茎长丈余”而得名“丈菊”。同期,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亦有相关记载:“葵花种类奠定,初夏花繁叶茂,最为可观。一曰向日,别名西番莲。”
大家都知道向日葵具有向阳特性,这源于生长素和叶黄氧化素的精密调控。生长素主要在茎尖合成并向基部运输,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在茎内形成不对称分布,背光侧浓度高于向光侧,导致背光侧细胞生长更快,茎杆遂向光源弯曲。生长区内存在的叶黄氧化素则抑制细胞生长,科学实验发现,单侧光照射后,向光侧的叶黄氧化素浓度高于背光侧,其浓度分布规律与生长素相反。所以,这种激素间的拮抗作用共同调控了向日葵的向光运动。因此,太阳从东方升起后,向日葵便追随着太阳,等太阳下山后向日葵就恢复原状。不过,当向日葵成熟后,它就停止转动了。
向日葵的品种主要分为观赏型、油用型与食用型三大类。
观赏型向日葵的植株低矮,分为矮秆分枝型、高秆分枝型以及单秆切花型。矮秆分枝型植株低矮,平均株高40—80厘米,分枝性强,通常有10—20个分枝。它的显著特点是花朵排列紧凑、密集,成片种植时能形成连绵、饱满的“花墙”或花坛景观效果,并且花期较长。高秆分枝型植株高大,平均株高80—200厘米,具有一定分枝能力,分枝数为5—20个。这种植株既可单株独立种植,展现个体美,也可与矮秆品种组合,营造高低错落的层次感。单秆切花型通常无有效分枝或分枝极少,常为单秆直立生长,株高80—180厘米。每株仅开一朵花,花型硕大、形态规整,视觉冲击力强,非常适合单独种植,观赏其个体美,成片种植则极具视觉吸引力,亦可与矮秆品种搭配形成层次。
油用型向日葵是世界第四大食用油源,其油清亮微黄、口感香醇,亚油酸含量高达65%—73.9%。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亚油酸能有效帮助清除肠道壁沉积的胆固醇,经常食用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冠心病。此外,油用葵花籽仁含有维生素E、B族维生素和胡萝卜素,具有保护心血管、延缓衰老、增强活力等作用,因此向日葵油也被称为“健康营养油”。

食用型向日葵的主要食用部位是籽仁,蛋白质含量达21%—30%,经腌渍、蒸煮、烘烤制成的五香葵花籽,是广受大众欢迎的休闲零食。研究表明,长期坚持适量摄入坚果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降低。
从农田到餐桌,向日葵不仅是装点大自然的美丽植物,还是守护人体健康的保健食品。从今天开始,我们可以每天吃一小勺葵花籽油或一小把葵花籽,享受其不知不觉间带来的健康益处。
摘自《中国食品》杂志2025年第17期66-67页

想要吃得健康、吃得美味、吃得科学
尽在《中国食品》杂志!
各位关心、关注、关爱《中国食品》杂志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订阅2025年《中国食品》杂志

《中国食品》杂志于1972年创刊,是中国第一本食品类刊物,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食品杂志社编辑出版,为半月刊。《中国食品》上世纪80年代单期发行量达到40万册。《中国食品》杂志针对大众刊发科普类、知识类、美食类、人文类以及康旅类文章,主要报道食品行业发展和动态,传播美食、美酒、餐饮食材、烹饪技艺、普及食品营养健康知识,弘扬和传承中国饮食文化。该刊整体风格轻松愉快,内容浅显易懂,符合大众阅读需求,刊内附精品图片,文章包括人文地理和情感分享类,阅读完之后还能够让读者学到一些知识,增长一定的见识,触发一些思考。换个角度来看待食物、健康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了解不一样的食品,带给读者一个有趣的食品世界!将“舌尖上的中国”用精美生动的文字描绘出来、并通过旗下新媒体平台更大范围的传播出去!
行业资讯、专家解读、大师的菜、美食烹饪、西餐焙烤、养生食疗、营养课堂、智慧餐谱、饮食文化、名家典故、美食说、美食艺术、食物灵感集、校园食育、美食地理、美酒品鉴、茶咖时光、道地食材、美食器皿、食品AI、味觉探秘、主动健康、运动营养、文旅食创。
邮发代号:2—44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1498/TS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0—1085
国外代号:SM377
(复印有效)
姓名 | 性别 | ||
通讯地址 | |||
邮政编码 | 联系电话 | ||
订阅期数 | 订阅份数 | ||
微信 | |||
发票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