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周金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徐州工程学院食品微生物研究所和“病原微生物防治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病原微生物防控、耐药机制解析、“非经典”抗菌剂开发研究,从药食同源植物中获得了一系列具有抗毒力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并深入探讨了这些活性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Microbiology Spectrum、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Surfaces and Interfaces、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8篇,引用800余次。其中ESI 1%高被引论文2篇,Best Research Award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授权5项。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研究重大和面上项目、江苏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江苏省产学研项目、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8项。指导学生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二等奖。担任Journal of Future Foods、Food & Medicine Homology、Food Innovation Advances、Food and Health国际期刊青年编委。
期刊互动
2024年6月,周金伟副教授加入Food & Medicine Homology青年编委团队,随后在主编康文艺教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期刊的稿件推荐、推广宣传、审稿、人才推荐以及学术交流分享等工作。经过不懈努力,荣获Food & Medicine Homology卓越青年编委、优秀审稿人二等奖、优秀作者奖、稿件贡献奖等奖项。2024年6月,周金伟副教授作为青年编委代表参加了药食同源创新与发展青年学术论坛暨第一届青年编委会议,并交流和分享了与期刊共同成长的经历。
人物事迹
周金伟,江苏邳州人。2005-2010年本科就读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2012-2015年硕士就读于湖南农业大学,2015-2019年博士就读于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在读期间刻苦学习,曾获得校一等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博士期间主要从事“非经典”抗菌药物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首先发现了大麦芽碱、白藜芦醇等小分子化合物具有降低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和耐药活性,并深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
2019年博士毕业,入职徐州工程学院,成为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第一批青年教师。目前主要从事药食同源中活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病原菌防控和耐药机制解析研究,取得了一些代表性成果:
1. 首次发现紫苏醛能显著降低绿脓菌素等毒力因子的分泌,并增强乳酸链球菌素的药敏性。进一步通过组学技术研究发现,紫苏醛抑制了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抗氧化酶体系、以及外排泵系统,引起绿脓菌素等毒力因子的分泌量减少、氧化损伤加剧、膜通透性增强、外排作用减弱。最终导致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降低,乳酸链球菌素的药敏性增强。该研究结果发表于中科院一区期刊LWT-Food Sci Technol(2023, 177: 114573),并被授予最佳研究人员奖(Best Researcher Award)。
2. 首次报道了没食子酸丙酯对粘质沙雷氏菌和欧文氏菌的抗毒力活性。研究发现,没食子酸丙酯在亚抑菌浓度下能抑制毒力因子的分泌和被膜的形成,并能显著增强抗生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美罗培南的药敏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没食子酸丙酯抑制了毒力因子(fimA、flhD、pigA)及被膜(fimC、bsmA、bsmB)等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了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促进了细菌体内ROS和H2O2的聚积。ROS和H2O2的聚积增强了细胞膜的通透性,提高了抗生素的膜穿透能力,从而导致抗生素的药敏性显著增强。该研究工作可为本项目中靶点基因的鉴定及功能解析提供技术支撑。该研究结果发表于中科院一区期刊LWT-Food Sci Technol (2023, 173: 114258),并被授予最佳研究人员奖(Best Researcher Award)。
人物寄语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 周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