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脂质代谢紊乱可能会引起高血脂、高血压、肾病、肥胖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慢性疾病。目前中国人血脂异常的表现主要是高血脂症。高脂血症是最常见的脂质代谢异常疾病之一,主要特征表现为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降低。近年来,高血脂症也被列为导致冠心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CVD)最潜在的危险因素之一,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
清脂茶(Lipid-clearing tea, LCT) 是由山楂、决明子、菊花、绿茶按照7:7:4:2的比例经粉碎、混合、制粒、干燥等工序制成的功能性食品。山楂是传统的药食同源物质,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功效。决明子,豆科植物钝叶决明(Senna obtusifolia L.)或决明(Senna to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主要含有蒽醌类、萘并吡喃酮类和脂肪酸等化学成分,在我国被广泛用于食品和传统中药,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等功效,还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和抗糖尿病等活性。菊花,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现遍布全球各个国家,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抗菌、抗肿瘤、保护心血管系统等功效。绿茶,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原产于中国,品种和经济价值极其丰富,作为不发酵茶的一种,极大地保留了鲜叶中的天然物质,主要的药理成分包括茶多酚(尤其是儿茶素)、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具有抗氧化、抗癌、抗心血管疾病、抗高血糖、调节脂质代谢等特性。
北京联合大学孙雅煊教授课题组根据传统中医的原则,将山楂、决明子、菊花和绿茶配伍在一起,旨在探讨LCT水提物(LCTAE)在体内外改善血脂异常的作用及潜在机制。以期为LCT功能性食品的制备、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及相关代谢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图1)。
图1. 清脂茶水提取物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缓解体内外血脂异常
Results and Discussion
1. LCTAE在体内对血脂异常的影响
如图2所示,与HFD相比,LCTAE-H组的血脂状况有明显改善(P < 0,01),TC的水平降低了22.47%,TG的水平降低了18.85%,LDL-C的水平降低了33.76%。肝脏组织的病变随着剂量的增加有明显的改善,尤其是LCTAE-H组肝细胞呈现出较好的状态,比较完整的圆形肝细胞形态。
图2. LCTAE对HFD诱导的大鼠血脂异常的影响
大鼠肝脏脂质积累的结果如图3所示,与HFD组相比,LCTAE-L组的阳性面积显著减少(P < 0.05),而LCTAE-M、LCTAE-H的阳性面积极显著减少(P < 0.01)。显而易见的的是,随着剂量的增加,LCTAE能明显改善肝脏组织的脂质积累。
图3. LCTAE对HFD诱导的大鼠肝脏脂质积累的影响
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如图4所示,不同浓度的LCTAE激活了磷酸化AMPK,增加了磷酸化AMPK的表达水平,尤其是LCTAE-M和LCTAE-H组。LCTAE通过调节SREBP1c和FAS的表达,发挥了有益于血脂异常的代谢调控。
图4. LCTAE对大鼠肝脏组织相关脂代谢蛋白表达的影响
如图5所示,我们发现,0.025mmol/L在48h时的TG水平与24h相比反而降低了,并且48h的TC水平也没有显著增加,可能是由于培养的时间长导致了细胞衰老。LCTAE的高浓度对HepG2细胞处理后,细胞内的脂质积累发生了显著的逆转。经LCTAE处理后有明显的改善,显著减少了细胞内脂滴的存在。
图5. LCTAE对OA诱导的HepG2细胞的脂质积累的影响
如图6所示,高浓度的LCTAE处理后蛋白表达水平得到了逆转,磷酸化AMPK的表达上调了2.86倍,而SREBP1c、ACC和FAS的水平分别下调了19.82%,37.8%和34.62%。
Conclusion
本研究探究了由山楂、决明子、菊花、绿茶配伍而成的LCTAE发挥了改善血脂异常的作用。LCTAE在体内外减少了脂质的积累,并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改善了下游相关脂质代谢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为药食同源物质配伍形成的LCT作为一种新颖的功能性食品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及相关代谢疾病成为了未来有希望的发展。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
任吴疆,男,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石河子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研究。参与三项校企课题项目研究,共发表文章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北大核心中文文章3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英文SCI文章2篇。
通讯作者简介
孙雅煊,女,博士,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健康管理协会植物营养与健康分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及生理功能,包括:天然活性物质的功效研究,开发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功能因子及保健食品的研发。获得国家博士后二等金资助1项,获得2011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支持,获得2014年教委面上项目支持,主持多项横向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主持并参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同仁堂、汤臣倍健等多项企业课题和成果转化。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Food Chemistry、Current Microbiology、Molecules、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u、Processes、Neurochemistry Internationa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十余篇。
原文网址: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26599/FMH.2026.94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