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uduction
在慢性疾病负担日益加重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患病风险。药食同源是指某些中药既可食用又可药用,食用后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对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且安全性高,适于长期服用,是提前干预疾病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缺乏理论指导,无法突出“治未病”的传统中医药养生特色,限制了产品定位的精准化与多样化。北京中医药大学李玲孺教授团队提出中医体质学理论可以指导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和应用,为药食同源产品的精准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Results and Discussion
1.体质可分,体病相关
体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体质的差异性可导致个体对某些致病因素有着易感性,或对某些疾病有着易罹性、倾向性。体质失衡是疾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
有研究团队发现阴虚体质人群易患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有研究团队对代谢综合症和非代谢综合征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痰湿体质是代谢综合征主要的体质危险因素。由此可得:体质类型与特定疾病的发病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
2.调节体质可以预防疾病
调节体质可以预防疾病发生。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受遗传、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动态可变性。可以通过药物干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调整体质偏颇状态,可以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针对痰湿体质肥胖但空腹血糖未受损人群,王琦院士自拟药食方(昆布、陈皮、生薏苡仁等)。服用该方后,受试人群痰湿体质得分和血脂明显下降,机体代谢紊乱状态改善,罹患空腹血糖受损的风险降低。
3.中医体质学基础理论可以指导药食同源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中医体质学理论为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药食同源产品“科学、精准”的开发与应用。在中医体质学理论指导下应用药食同源产品,可以有效调整偏颇体质,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临床研究表明:三仁豆苓药食同源代餐能够显著降低痰湿质肥胖人群的体重、血脂水平(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炎症反应,预防代谢紊乱。同时,体质辨识为药食同源产品开发与应用提供了精准化、个体化的指导原则。不同体质人群即使面对相同的现代医学诊断,其适宜的干预策略亦有所不同。例如:对于以阴虚体质为主的血脂异常人群,可选用黄精、枸杞等具有滋阴降火功效的药食同源物质进行调理。但是,对于以痰湿体质为主的血脂异常人群,则不宜食用黄精、枸杞等滋补之品。因黄精,枸杞药性滋腻,易助湿生痰,反致痰浊内生、加重痰湿病理状态,不利于血脂调控。
Suggestions
政府
政府可加强中医体质学相关理论与药食同源文化的宣传,让“治未病”的观念走进百姓家,将药食同源文化融入公众日常饮食、健康管理以及医疗保健等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中,鼓励公众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主动进行健康管理,将健康关口前移,预防疾病发生。
企业
企业可将现有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化产品,推动新型药食同源产品的问世。目前,部分企业已将药食同源产品与传统茶饮相结合,推出针功能性茶饮系列,表现出卓越的消费粘性。未来,企业可以加速产品创新,细分产品种类,推出针对不同体质人群的功能性产品,促进“个体化健康管理”发展。
医疗专家
在药食同源产品市场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亟需建立专业化的健康指导体系。医疗专家可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专业健康知识,分享适合不同体质人群的药食同源产品和药膳,促进药食同源产品调节体质成为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方式,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作者简介
李玲孺,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岐黄临床/科研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学高水平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华中医药学会青托工程、北京中医药大学壶天青年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科学家科研拔尖人才,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王琦院士学术继承人。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PI,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质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国家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组成员,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工作专班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科研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监测中心中医药监测统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政策研究方向),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表转化技术委员会(食药同源分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学分会中医治未病学组秘书长,教育部人才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担任Front Endocrinol,Front Pharmacol 客座编辑,J Tradit Chin Med Sci青年编委。
研究方向:调节体质防治代谢性慢病的应用基础研究及养生保健产品研发;基于体质的代谢性慢病预警模型构建。
主要成果: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课题(1项)等项目21项,总经费3735.8万元。共发表论文190篇,SCI 收录51篇,总他引5570次,单篇最高被引188次,H指数44;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含共同)在Sci Bull(卓越领军期刊,IF:18.8),Cell Discov(Nature旗下期刊,IF:13.0),J Adv Res(IF:11.4),Sci China Life Sci(IF:10.38),Cell Mol Biol Lett(IF:9.2),Pharmacol Res(IF:9.1)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篇,其中SCI收录3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受理9项;授权软著1项。编写《中医体质学》《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医学预测学》等著作13部,其中副主编4部、行业或规划教材4部。牵头立项适老膳食及药食同源相关行业指南2项,起草体质干预治未病、药食同源相关行业指南6项,推动治未病纳入医保试点和主动健康示范城市落地山东菏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医药国际贡献著作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排名第一1项)、二等奖6项,省部级成果奖1项。
原文网址: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26599/FMH.2025.94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