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H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汪年松教授团队:脂质代谢驱动肾病进展:20年文献计量分析

Introduction

慢性肾脏病(CKD)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且持续时间超过三个月。CKD的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正迅速攀升,凸显了当前治疗方法的不足。深入理解其发病机制对CKD的治疗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CKD的进展可能与脂质代谢异常有关,包括脂质摄取、脂质氧化(如β-氧化)和脂肪生成失调。例如,CKD晚期常伴随饱和游离脂肪酸积聚和β-氧化受损,导致细胞功能障碍、死亡,并进一步加速CKD恶化。此外,炎症和氧化应激参与调控脂质代谢,驱动CKD发展。目前,大多数研究聚焦于脂质代谢参与CKD进展的潜在机制。

文献计量学分析是一种利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特定时期、特定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回顾和分析的方法。它能聚焦于相关研究中的国家、机构、期刊、作者和关键词,为读者提供该领域客观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虽然已有许多文献计量分析应用于CKD领域,但针对CKD中脂质代谢的作用,已有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探讨。因此,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汪年松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针对CKD脂质代谢研究的全面科学计量分析,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描绘该领域的研究网络(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并揭示未来研究重点,包括深入探索脂质代谢的分子机制、代谢组学(尤其是脂质组学)的应用以及CKD的临床治疗,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Results and Discussion

研究团队从1999年至2023年间共检索到1,201篇符合条件的研究文献。分析显示,该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和引用量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在近五年内增长迅猛,发文量占据了总量的近一半。2022年发文量达到141篇,几乎是前12年(1999-2009)发文总和(148篇)的水平,年均增长率高达21%,反映出学术界对CKD中脂质代谢研究的兴趣急剧增加。

图1 CKD脂质代谢领域中发文量和国家分布

在国家贡献方面,共有77个国家参与研究,其中美国和中国的发文量遥遥领先(美国293篇,中国270篇),合计占比接近一半。美国在总引用次数(13,775次)上也占据绝对优势,表明其研究成果影响力最大。机构分析显示,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是最高产且最具影响力的机构(发文28篇,引用2,186次),中国重庆医科大学则是中国最高产机构。来自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Nosratola D. Vaziri(发文29篇,引用2,461次,H指数26)是该领域的核心领军人物。

期刊分布方面,《Kidney International》是该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期刊(发文30篇,引用3,831次,影响因子19.6)。关键词和文献分析揭示了研究热点和前沿演变。慢性肾病、炎症、肥胖和氧化应激是最高频的关键词,反映出核心研究主题。时间演进分析发现,近年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脂毒性”(#0)、“代谢组学”和“铁死亡”等方向。高影响力文献中,Kang HM等人2015年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的研究(引用803次)首次明确了肾小管细胞脂肪酸氧化缺陷在肾纤维化中的关键作用,Nosratola D. Vaziri的综述(引用355次)则系统阐述了CKD血脂异常的性质和机制,是该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关键词爆发性增长分析也印证了脂质积累、铁死亡和2型糖尿病等主题是当前最活跃的前沿领域。


Conclusion

本研究通过对1999–2023年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1,201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首次系统揭示了CKD脂质代谢领域的研究格局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是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机构,《Kidney International》 是核心权威期刊,Nosratola D. Vaziri为领军学者。研究热点显示,脂质代谢紊乱通过引发炎症和铁死亡驱动CKD进展,而脂质组学技术已成为解析代谢失调的关键工具。未来研究将聚焦于脂质代谢的深层分子机制探索(如铁死亡信号通路)、代谢组学技术的临床转化以及靶向脂质代谢的新型治疗策略,这些方向有望为CKD的精准干预开辟新路径。


作者简介

汪年松,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近年来主要研究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等。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项目1项。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在Kidney International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原文链接: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26599/FMH.2026.94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