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植物来源细胞外囊泡(PDEVs)是植物细胞分泌的纳米级膜囊泡,直径通常在50-1000纳米之间, 由脂质双层膜包裹,富含蛋白质、核酸(如小RNA)、脂质及植物特异性代谢物等生物活性物质。在透射电镜下呈碟形结构,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例如生姜PDEVs可抗炎、改善2型糖尿病代谢紊乱,马齿苋PDEVs能缓解溃疡性结肠炎,葛根PDEVs可促进骨再生等。因其低免疫原性、高生物相容性,在靶向给药和疾病治疗中潜力巨大。 然而,药食同源植物来源PDEVs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面临核心瓶颈: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不足,批次差异显著。传统分离方法(如组织榨汁、从细胞外液提取)易受环境波动和操作差异影响,导致PDEVs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不稳定。在此背景下,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系统(Temporary Immersion Bioreactor System,TIBS)以其精准可控的培养模式,为PDEVs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
遵义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舒福兴等将从理论基础、技术优势、研究范式三个方面,阐述TIBS为何是实现药食同源植物PDEVs高质量控制的优秀策略。
Results and Discussion
1. 理论基础:从传统困境到技术突破
植物来源细胞外囊泡(PDEVs)的质量控制难题源于传统生产模式的固有缺陷。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依赖野生采集原料,通过组织榨汁、酶解或收集植物损伤后渗出液等方式获取PDEVs,这种方式导致PDEVs质量可控性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野生植物代谢易受光照、温度、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影响,使PDEVs成分波动大,疗效难以预测;二是组织研磨破坏细胞结构,产生大量与PDEVs大小、功能差异显著的人工囊泡。TIBS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境。其理论基础是通过整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气升式液压工程,模拟植物生理需求,在可控环境下实现标准化生产。该系统通过编程精准调控培养参数(如6小时浸没通气周期、25±1℃恒温、14小时光照/10小时黑暗光周期),为植物提供稳定生长条件,可从培养基中持续收集高质量、可控的PDEVs,大幅降低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 从技术演进来看,TIBS整合了现代生物技术与工程学的优势。相较于动物细胞培养的标准化体系,PDEVs生产长期缺乏类似可控平台,而TIBS填补了这一空白。其无菌培养环境避免了微生物污染导致的囊泡降解,临时浸没模式有效平衡了营养吸收与气体交换,促进植物细胞稳定分泌囊泡。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铁皮石斛、金线莲、生姜、山药、黄精等多种药食同源植物,体现了其普适性。
2. 技术优势:质量、效率与可持续性的三重突破
TIBS在PDEVs生产中优势显著,主要体现在质量、效率、可持续性三大关键领域,共同构成保障高质量控制的技术体系。
2.1 质量控制的全面升级
传统方法生产的PDEVs存在“三重异质性”——粒径分布宽、活性成分波动大、功能不一致。而TIBS通过稳定培养条件,显著降低了这种异质性,确保囊泡在储存和递送过程中的结构完整性。代谢层面的一致性更为突出,TIBS制备的PDEVs中主要代谢物(如亚油酸、α-亚麻酸)在不同样品中含量高度一致。这种可靠性为PDEVs功能研究提供了稳定材料,保障了疗效评价的可重复性,为药食同源植物PDEVs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生产效率与成本效益的优化
传统PDEVs制备方法面临两大效率难题:破坏性采集(如整株榨汁)导致材料浪费、产量低。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系统通过非破坏性培养解决了这一问题,植物可在系统中持续培养,通过定期更换培养基收集PDEVs,总产率较传统方法显著提高。 成本方面,TIBS的模块化设计非常适合规模化生产。植物培养无需添加血清等昂贵成分,能耗仅为传统植物组织固体培养方法的60%。对于资源匮乏地区,这种低成本、高产量模式使PDEVs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2.3 可持续性与多物种适用性
TIBS的可持续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植物材料可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二是培养过程无有害废弃物排放,符合绿色生产理念。这一特点在珍稀药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中尤为重要,既能满足PDEVs生产需求,又避免了野生资源的过度开采。 此外,TIBS适应性强,已成功应用于甘草、金线莲等多种药食同源植物的PDEVs制备,表明其可作为标准化生产的通用平台,为跨物种比较研究和多元化应用奠定基础。
3. 研究范式:从实验室到产业的转化路径
要充分发挥TIBS的潜力,需建立涵盖“基础研究、技术标准化、应用转化”的完整研究范式。借鉴中药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可推动PDEVs的产业化进程。
3.1 基础研究:解析囊泡调控机制
TIBS为研究PDEVs的生物合成提供了高度可控的模型。未来研究应聚焦三个方向:一是深入探索培养参数(如培养基成分、浸没频率)如何调控囊泡分泌,例如利用转录组学分析TIBS培养的药食同源植物中PDEV相关基因(如Rab GTP酶家族成员)的表达模式;二是阐明不同来源PDEVs的代谢物差异对其特定功能的意义;三是建立囊泡“结构-功能”关联模型,如通过冷冻电镜揭示TIBS控制下制备的PDEVs膜蛋白组成与其靶向递送效率的关系。
3.2 技术标准化
将研究转化为应用,需建立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涵盖“培养-分离-表征”全过程。首先,制定培养标准,明确不同药食同源植物的最优TIBS参数(如MS培养基配方、浸没周期);其次,建立与TIBS系统兼容的分离纯化标准,目前适用于原料加工的标准化超高速离心(100,000×g离心70分钟)也可用于TIBS培养基中的PDEVs,且从TIBS培养基提取更便捷,可进一步简化分离标准;最后,制定TIBS产品的表征标准,规定粒径分布、zeta电位、标志蛋白(如flotillin)等必检指标,且需与国际规范(如ISO/TS 21418)接轨,推动植物外泌体作为生物制药载体的国际认可。
3.3 应用转化与政策支持
TIBS生产的PDEVs可优先应用于两大领域:一是作为天然药物递送系统,负载化疗药物靶向肿瘤组织;二是开发为免疫调节剂,利用其丰富的多糖成分增强抗肿瘤免疫力。 临床转化应分步骤推进:先通过小规模临床试验验证安全性,再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评估疗效。政策层面需建立“分类监管”机制:作为食品补充剂的囊泡产品可简化审批流程,药用囊泡则必须严格遵循生物制品标准。此外,应鼓励产学研紧密合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TIBS设备升级和工艺优化,加速技术产业化。
Conclusion
总之,TIBS通过精准控制植物生长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了植物外囊泡生产中的质量波动问题。其在产品稳定性、生产效率、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显著优势,使其成为该领域的革命性技术。理论上,TIBS为植物外泌体的标准化生产奠定了科学基础;实践中,为多物种囊泡的产业化提供了清晰可行的路径。未来,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标准体系的完善,TIBS有望引领植物外囊泡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临床应用,为生物医药领域开辟新视野。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
舒福兴,男,中共党员,遵义医科大学工作。工学博士,贵州省遗传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1.植物外泌体的生物反应器工程化制备。2.植物外泌体抗肿瘤、美白、伤口愈合等应用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省级、厅级、横向项目十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3项,在《Physiologia plantarum》、《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Food&Medicine Homology》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4篇,担任Food&Medicine Homology杂志、《贵州农业科学》等杂志的青年编委。
杨宁线,女,中共党员,就职于贵州医科大学。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执业中药师,国家高级级技术经理人,贵州省贵医膳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为贵州省科技专家库专家,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贵阳市科技专家库专家。担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分会理事、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中药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等协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1. 特色食药资源靶向慢病干预功能开发及转化应用;2. 机器学习驱动的抗菌肽理性设计及应用;3.生物反应器与植物外泌体应用;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等项目十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在《Carbohydrate Polymers》、《Food Hydrocolloids》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担任eFood杂志、Food Materials Research、Food&Medicine Homology等杂志编委/青年编委,副主编或参编教材3部,联合培养研究生6名。
通讯作者简介
陈集双,男,教授,国家863重点项目负责人、中国生物资源学科主要创始人和江苏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负责人,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生态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科带头人、浙江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组组长。现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工业大学生物资源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柿子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共同体理事长、国际生物资源学会秘书长。主持完成国家“863”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等20余项;主编出版《生物资源汇论》、《生物资源学导论》、《Experimental Plant Virology》、《半夏生物资源与细胞工程》、《入侵有害生物控制》等专著和教材10余部。
原文网址:https://doi.org/10.26599/FMH.2025.94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