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或许都听说过“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这句诞生于19世纪英国威尔士的谚语,至今仍被全球传颂。鲜为人知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医生真的会开出“每日苹果”处方来治疗肺结核。苹果究竟有何魔力,能成为健康的代名词?下面就让我们剖开这颗看似平凡的果实,探究它的活性成分及营养价值。
在古埃及、古罗马时期,民间常使用苹果帮助肠道消化、清洁牙齿。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药圃中种植了很多苹果树,有采摘苹果入药治疗疾病的历史。现代流行病学大数据更为这句古老谚语盖下科学印章:历时23年追踪显示,5.6万丹麦人践行“日食一苹果”者,死亡风险直降14%。
总的来看,苹果具有高水分、低糖的特点,同时富含膳食纤维、多酚类、苹果酸、维生素C及钾元素等成分。
具体来看,每100克苹果含1.2克膳食纤维,其中果胶作为水溶性膳食纤维,吸水膨胀后可增强饱腹感、包裹糖分延缓吸收、软化粪便促排,并作为益生元滋养肠道菌群,从而改善菌群平衡,降低直肠癌风险。
苹果含有多酚类物质,包括槲皮素、根皮苷、花青素等。其中,槲皮素能改善支气管功能,减轻哮喘与过敏症状;根皮苷能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餐前30分钟吃苹果可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峰值;花青素具有抗衰、保护视力、清除自由基、抑制癌细胞增殖、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等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苹果皮中的多酚含量是果肉的4—7倍,花青素含量也高于果肉,因此,吃苹果时最好带皮。
此外,苹果中的苹果酸等有机酸可以刺激消化液分泌,起到开胃消食的作用;维生素C能增强免疫力,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钾元素具有调节血压、平衡电解质的功能。

不过,苹果的本质是“健康守护者”,而非“疾病治疗者”,因此不能代替药物。比如,苹果中槲皮素、绿原酸等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不足药物抑制剂的1/10,且无法精准调控病理靶点。现实生活中,曾有糖尿病患者停用二甲双胍,每日改吃3个苹果“控糖”,两周后空腹血糖从7.8mmol/L升至14.2mmol/L,引发酮症酸中毒。再如,苹果的膳食纤维虽能延缓糖吸收,但无法代替药物促进胰岛素敏感性的核心作用。
科学家建议,健康人群每日食用苹果不超过400克(约2个),且绝不建议在确诊疾病时停药仅靠苹果来调理。日常吃苹果以生食为主,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维生素C以及膳食纤维的含量;脾胃虚寒或者是腹泻的朋友,可以将苹果加热后食用,以降低对肠胃的刺激。
苹果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凭借诸多的活性成分为我们提供了美味与营养。虽然“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这句话或许有点夸大,但也确是守护健康的科学方法,就让我们认真执行吧!
文章摘自《中国食品》杂志2025年第17期65页
姓名 | 性别 | ||
通讯地址 | |||
邮政编码 | 联系电话 | ||
订阅期数 | 订阅份数 | ||
微信 | |||
发票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