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专栏征稿 | 新型分析技术在药食同源功能成分检测中的应用

专栏主题

新型分析技术在药食同源功能成分检测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Novel Analytical Technologies for Detecting Functional Components in Food and Medicine Homology


专栏主编

专栏诚邀北京理工大学梁阿新副研究员、郭英姝教授(齐鲁工业大学)作为专栏特邀主编,李莹莹教授(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田蒋为研究员(中国药科大学)、郭克迎副教授(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Monash University)、张鑫副教授(南阳师范学院)、蒋成副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张江江副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赵伟东副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关天竺讲师(扬州大学)、张贺奡讲师(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副主编,指导专栏选题策划、把关论文内容的创新性、科学性,领衔组约高质量研究性论文和能体现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性、观点评论性综述论文。


专栏介绍

功能成分的分析检测在药食同源领域具有多重关键意义,包括确定药效物质基础和疗效特点、保证产品质量和纯度、促进产品研发和创新以及推动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等。伴随科研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如生物传感与细胞成像技术、电子芯片技术、3D打印技术等全新的分析检测手段,在药食同源范畴得到了广泛运用。这些技术能够精准地检测和判别食物中的活性成分,涵盖蛋白质、多糖、微量元素等。借由新技术与功能成分的分析检测,能够更为深入地洞悉药食同源产品的成分构成以及功效特性。

Food & Medicine Homology专栏:深入探究新型分析技术在药食同源功能成分检测中的应用。新技术涵盖了生物传感与细胞成像技术、电子芯片技术、3D 打印技术、色谱技术、质谱技术等,深入了解药食同源产品的成分构成以及功效特性。与此同时,进一步探索新材料及探针在药食同源物质分析检测领域所具有的潜在应用价值。本专栏将展现新技术与功能成分分析检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科学见解,增进新技术与功能成分分析检测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其在健康领域的应用及发展。

关键词:新型分析技术,药食同源,功能成分,检测


Food & Medicine Homology优

1.开放获取(读者无限制免费访问,在Sciopen 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3006-6867;

2.免费;

3.精准推送,参考效果好。


投稿须知

1.投稿网站为:https://mc03.manuscriptcentral.com/fmh

2.投稿截止日期:2025年11月30日

3.出版日期:2026年5月

4.为确保所有稿件都能被正确识别并纳入本专栏,选择文章类型时,请作者务必选择Special issue: Application of Novel Analytical Technologies for Detecting Functional Components in Food and Medicine Homology


专栏主编

梁阿新,博士,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研究所党支部书记,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会员。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专辑共同主编、Food & Medicine Homology专刊主编、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青年编委。主要从事新技术在功能成分分析检测方面的工作。主研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大型企业科研合作项目等10余项。先后在Sci. Adv.,Biosens. Bioelectron.,Food Chem.,Sensor.  Actuat B-Chem.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ESI热点论文1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指导学生荣获了包括首届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唯一金奖(国际级)、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全国一等奖(国家级)等奖项。

郭英姝,博士,齐鲁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山东省“杰青”、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教师、齐鲁巾帼科技创新之星。主要从事生物传感与细胞成像分析领域的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等各类项目17项。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Adv. Mater.,Natl. Sci. Rev.,J. Hazard. Mater.,Biosens. Bioelectron.,Theranostics,Anal. Chem.,Food Ch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1篇,担任Frontiers in Chemistry期刊副主编,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National Science Open、分析试验室期刊青年编委。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李莹莹,教授,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副总工,未来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部部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细胞培育肉研发与食品安全分析等。先后承担或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农业部攻关课题、欧盟2020地平线、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等科技项目15项;参与制修定国家及行业标准6项;参与编写专著《生物培育肉的发展战略研究》等3部;申请发明专利20项,授权12件;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2014年、2020年分别被评为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工作室获得“北京杰出青年创新工作室”称号。

田蒋为,博士,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食同源功能因子挖掘体系构建与功能性食品开发。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类)——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青年)、江苏省科技厅项目(杰青、青年)、中央高校自然科学重点项目(重点、领军人才)以及企业横向项目等课题,已在Adv. Ma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Sci., Chem. Sci., Anal. Chem.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7件。获得2022年中国药科大学“豪森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奖、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6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4年度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郭克迎,博士,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生物技术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药学院客座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常务委员,深圳分析测试医学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生物电子芯片在功能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及传感机制研究。发表 SCI 论文45余篇,近5年第一/通讯在Nat. Biomed. Eng.,Adv. Func. Mater., Adv. Sci.,Biosen. Bioelectro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授权美国专利1项,担任Biosen. Bioelectron.等期刊的特刊编辑。2023至今,主持教育部海外博后引进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区域联合基金、广东省高校特色创新项目及以色列理工联合Seeds Grant基金项目等。

张鑫,博士,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以及新型介质材料在生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相关成果已在成果已在Sensor.  Actuat B-Chem.,J. Mater Sci.,Anal. Method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河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计划2项。

蒋成,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校长青年学者,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广东省珠江青年学者;中国化学会、中国神经学会会员、广东省精准医学会会员及美国化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材料及探针在功能成分分析中应用。主持国自然面上,广东省面上和青年项目,深圳国际合作项目。成果已在Chem Rev,VIEW,Nano-Micro Letters,The Innovation Medicine,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AMI,Mov. Disord,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Brain,JAMA Neurology 等多个期刊发表。目前担任>30 SCI 杂志特邀审稿人以及Nano-Micro Letters、Asian J Pharm Sci、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Circulating Nucleic Acids、Brain-X、BME MAT等杂志的青年编委;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Photonics、Micromachines等杂志客座编辑。

张江江,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性能光学纳米材料、纳米表面化学分析及超灵敏体外诊断技术,相关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ACS Nano、Nano Letters、Chemical Science、Analytical Chemistry、Small、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等知名期刊上发表40余篇论文,高被引2篇,总引用次数大于2500,h指数28,申请发明专利7项,已授权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基金项目3项。

赵伟东,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入选中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及北京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小米青年学者”称号。在生物纳米传感器的设计和功能成分分析检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在Angew. Chem.,J. Am. Chem. Soc.,Chem, Nano Lett.,The Innovation等国际权威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在内的6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任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会理事。

关天竺,博士,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现任Food & Medicine Homology、Journal of Future Food等期刊青年编委与江苏省第十七批科技镇长团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3D打印与量化计算的药食同源咀嚼障碍食品研究。相关研究在Food Chemistry,Food & Function,Talanta及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等权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作为副主编出版教材一部。先后获2022年吉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与2020年吉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主持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与扬州市2020年“绿扬金凤计划”优秀博士项目。

张贺奡,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睿信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技术在功能成分分析检测研究。主研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相关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Progress in Neurobiology,Neuroscience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篇。已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