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H | 江西中医药大学杨嵩虹副教授课题组:白术的“超能力”揭秘——抗炎、抗癌、调节免疫一网打尽!

Introduction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AMK)是经典药食同源植物,已有2000多年应用历史,传统用于健脾止泻、安胎止汗。现代研究发现,白术不仅是厨房里的养生食材,更是隐藏的“药理宝藏”!

江西中医药大学杨嵩虹副教授课题组综述了白术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药代动力学,揭示了其抗炎、抗癌、调节免疫等“超能力”背后的科学密码。

图1:AMK 的主要活性成分、药理活性和传统记录


Results and Discussion

1.化学成分

白术含77+种活性成分,包括倍半萜类(如白术内酯I-III)、聚乙炔类、多糖等。

关键成分:白术内酯I抗炎效果显著,聚乙炔类化合物抑制炎症因子(IC50~低至19 μmol/L),多糖则能激活免疫细胞。

图2:从AMK中分离出来的三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类化合物

图3:从AMK中分离的聚乙炔

2.药理作用

抗炎:抑制TNF-α、IL-6等炎症因子,阻断TLR4/NF-κB通路,效果堪比西药!

抗癌:诱导癌细胞凋亡(如白血病细胞K562),抑制肿瘤生长,还能缓解癌症恶病质。

调节免疫:多糖提升抗体水平(如IgG、IFN-γ),增强肠道黏膜免疫力。

代谢调控:改善肥胖、糖尿病,降低血糖血脂,激活能量代谢关键酶。

神经保护:对抗脑缺血损伤,抑制神经元凋亡,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图4:AMK的药理活性

3.加工工艺影响大

麸炒、土炒等传统炮制方法可能改变倍半萜含量,但具体机制仍需深挖。


Conclusion

1.白术不仅是“脾胃圣药”,更是现代疾病治疗的潜力股!尽管其抗炎、抗癌机制已部分阐明,但临床转化仍是短板;

2.缺乏高质量临床试验验证疗效;

3.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不足;

4.加工工艺对药效的影响需系统探索。

未来,结合“药食同源”理念,白术或将成为功能性食品和精准药物的跨界明星!


作者介绍

第一作者(共同)

王江宝,女,暨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方剂学现代化研究,借助现代技术剖析方剂作用机制,促进与现代医学融合。

第一作者(共同)

王璐,女,暨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中药方剂联合益生菌治疗抑郁症新方案的研究。


通讯作者

杨嵩虹,男,医学博士,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药炮制特色技术传承、古代经典名方中古法炮制研究、炮制机理创新和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目前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远程教育分会理事。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国内外论文20余篇,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论文网址: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26599/FMH.2026.94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