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一到,那红彤彤的山楂也快熟了, 别看它个头小,营养保健价值可不小。
山楂主要有两种——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和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da Bge. var: major N.E. Br.)二者同属蔷薇科山楂属,后者是前者的一个变种。从细节上看,山楂和山里红的区别很明显。山楂植株偏矮小,叶小而裂深,果实个头较小、颜色偏暗,吃起来酸涩味重,且多为野生。山里红则植株高大,叶大而裂浅,果实个头较大、颜色鲜亮,口感酸甜适口,更适合鲜食和加工,栽培范围较广。这两种都能食用,也可入药。
关于山楂的药用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当时称其为“羊梂”。唐代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进一步记载了早期山楂的形态与产地,为药用辨识提供了依据。真正对山楂药用功效进行详细阐述的,当属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从中可以看出,作为药材的山楂,其功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消食化积,尤其擅长“对付”肉类、油腻食物引起的腹胀,堪称“肠胃清道夫”;二是行气散瘀,对于女性因瘀血导致的痛经、产后腹痛,或是跌打损伤后的瘀血肿胀,都有辅助调理作用。
在中医处方里,山楂常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比如,与麦芽、神曲配伍,组成著名的“焦三仙”,专治各种食积不化;与丹参、三七同用,能增强活血化瘀之效,助力心脑血管健康。
现代营养学表明,山楂含有山楂酸、黄酮类、三萜类等成分,具有促进消化酶分泌、调节胃肠功能、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是“三高”人群的食疗好选择。
说完药用功效,下面再聊聊山楂的食用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先民就已认识这种红果。《诗经·邶风》中提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其中的“棘”便包含了山楂属植物。但是,当时的山楂多作为野果采食,酸度较高,直接食用较少,更多是作为充饥的辅助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掌握了中和山楂酸度的方法,使其成为饮食中的重要角色。宋代以后,糖渍山楂的做法逐渐普及,《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市井小吃里,已能看到类似山楂制品的身影。明清时期,山楂的加工技术更加成熟,冰糖葫芦、山楂糕、山楂片等成为流行零食。
现如今,山楂的食用方法更多。在北方,用山楂做成的冰糖葫芦是冬季街头的标志性美食,至今经久不衰;在江南,山楂更多化身细腻的糕点、小吃,如山楂糕、山楂条、山楂酱等,酸甜适口、解腻开胃;在广东等地,用山楂熬制的酸梅汤,更是盛夏解暑的经典饮品,一口下去,暑气全消。此外,在日常烹饪中,山楂也能大显身手。炖肉时丢几颗山楂干,不仅能中和肉的油腻,其含有的脂肪酶还能帮助分解肉质纤维,让肉更软烂入味。
虽然山楂具有多种益处,但是在食用时也需特别注意以下事项:因其酸性较强,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或反酸,空腹食用可能刺激胃黏膜,因此,胃酸过多或胃溃疡患者需谨慎食用;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及脾胃虚弱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食用;山楂可能影响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降压药等)的吸收代谢,服药期间需咨询医生意见,避免相互作用。
从中医良药到街头小吃,这颗小小的红果已经守护了人们上千年。在瓜果飘香的秋季,不妨吃上几粒山楂,让生活多点酸甜滋味。
摘自《中国食品》杂志2025年第16期112-113页
想要吃得健康、吃得美味、吃得科学
尽在《中国食品》杂志!
各位关心、关注、关爱《中国食品》杂志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