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FMH科普-药食同源篇 | 山楂:秋季里的养生“明星”

秋天一到,那红彤彤的山楂也快熟了, 别看它个头小,营养保健价值可不小。

山楂主要有两种——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和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da Bge. var: major N.E. Br.)二者同属蔷薇科山楂属,后者是前者的一个变种。从细节上看,山楂和山里红的区别很明显。山楂植株偏矮小,叶小而裂深,果实个头较小、颜色偏暗,吃起来酸涩味重,且多为野生。山里红则植株高大,叶大而裂浅,果实个头较大、颜色鲜亮,口感酸甜适口,更适合鲜食和加工,栽培范围较广。这两种都能食用,也可入药。

关于山楂的药用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当时称其为“羊梂”。唐代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进一步记载了早期山楂的形态与产地,为药用辨识提供了依据。真正对山楂药用功效进行详细阐述的,当属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从中可以看出,作为药材的山楂,其功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消食化积,尤其擅长“对付”肉类、油腻食物引起的腹胀,堪称“肠胃清道夫”;二是行气散瘀,对于女性因瘀血导致的痛经、产后腹痛,或是跌打损伤后的瘀血肿胀,都有辅助调理作用。

在中医处方里,山楂常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比如,与麦芽、神曲配伍,组成著名的“焦三仙”,专治各种食积不化;与丹参、三七同用,能增强活血化瘀之效,助力心脑血管健康。

现代营养学表明,山楂含有山楂酸、黄酮类、三萜类等成分,具有促进消化酶分泌、调节胃肠功能、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是“三高”人群的食疗好选择。

说完药用功效,下面再聊聊山楂的食用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先民就已认识这种红果。《诗经·邶风》中提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其中的“棘”便包含了山楂属植物。但是,当时的山楂多作为野果采食,酸度较高,直接食用较少,更多是作为充饥的辅助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掌握了中和山楂酸度的方法,使其成为饮食中的重要角色。宋代以后,糖渍山楂的做法逐渐普及,《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市井小吃里,已能看到类似山楂制品的身影。明清时期,山楂的加工技术更加成熟,冰糖葫芦、山楂糕、山楂片等成为流行零食。

现如今,山楂的食用方法更多。在北方,用山楂做成的冰糖葫芦是冬季街头的标志性美食,至今经久不衰;在江南,山楂更多化身细腻的糕点、小吃,如山楂糕、山楂条、山楂酱等,酸甜适口、解腻开胃;在广东等地,用山楂熬制的酸梅汤,更是盛夏解暑的经典饮品,一口下去,暑气全消。此外,在日常烹饪中,山楂也能大显身手。炖肉时丢几颗山楂干,不仅能中和肉的油腻,其含有的脂肪酶还能帮助分解肉质纤维,让肉更软烂入味。

虽然山楂具有多种益处,但是在食用时也需特别注意以下事项:因其酸性较强,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或反酸,空腹食用可能刺激胃黏膜,因此,胃酸过多或胃溃疡患者需谨慎食用;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及脾胃虚弱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食用;山楂可能影响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降压药等)的吸收代谢,服药期间需咨询医生意见,避免相互作用。

从中医良药到街头小吃,这颗小小的红果已经守护了人们上千年。在瓜果飘香的秋季,不妨吃上几粒山楂,让生活多点酸甜滋味。

摘自《中国食品》杂志2025年第16期112-113页

想要吃得健康、吃得美味、吃得科学

尽在《中国食品》杂志!




各位关心、关注、关爱《中国食品》杂志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

在2025年,《中国食品》杂志进行了全新改版,这里不仅有美食、美酒、优质食材、饮食文化,还有:
国家级烹饪大师聊菜系发展、讲师门传承、谈烹饪心得;
各菜系优秀厨师的招牌菜肴;
社会各界的食品爱好者分享他们的美食故事;
食品行业专家学者剖析行业发展脉络、科普食品营养健康知识
图片


欢迎订阅2025年《中国食品》杂志

undefined


杂志介绍

《中国食品》杂志于1972年创刊,是中国第一本食品类刊物,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食品杂志社编辑出版,为半月刊。《中国食品》上世纪80年代单期发行量达到40万册。《中国食品》杂志针对大众刊发科普类、知识类、美食类、人文类以及康旅类文章,主要报道食品行业发展和动态,传播美食、美酒、餐饮食材、烹饪技艺、普及食品营养健康知识,弘扬和传承中国饮食文化。该刊整体风格轻松愉快,内容浅显易懂,符合大众阅读需求,刊内附精品图片,文章包括人文地理和情感分享类,阅读完之后还能够让读者学到一些知识,增长一定的见识,触发一些思考。换个角度来看待食物、健康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了解不一样的食品,带给读者一个有趣的食品世界!将“舌尖上的中国”用精美生动的文字描绘出来、并通过旗下新媒体平台更大范围的传播出去!



栏目介绍

行业资讯、专家解读、大师的菜、美食烹饪、西餐焙烤、养生食疗、营养课堂、智慧餐谱、饮食文化、名家典故、美食说、美食艺术、食物灵感集、校园食育、美食地理、美酒品鉴、茶咖时光、道地食材、美食器皿、食品AI、味觉探秘、主动健康、运动营养、文旅食创。


邮发代号:2—44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1498/TS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0—1085

国外代号:SM377

图片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单期定价:30元 全年定价:720元
订阅方法
读者可通过银行汇款至中国食品杂志社,汇款信息如下:
单位名称:中国食品杂志社
收款人账号:0200049209024922112
收款人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阜外大街支行
汇款后请通过邮箱或电话与编辑部确认。
电子邮箱:chinafoodn@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3155433
图片


2025年《中国食品》订阅回执复印有效)

姓名


性别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订阅期数


订阅份数


QQ


微信


发票信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FMH科普-药食同源篇 | “绿色珍珠”绿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