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1.红曲米是什么?
图1:福建产红曲米 马国东/刘荣 摄
1.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红曲米是以籼稻、粳稻或糯米为原料,经红曲霉菌(Monascus purpureus)发酵制成的传统发酵食品,外观呈棕红色至紫红色,具有酸味和独特香气。红曲米起源于汉代,东汉王粲《七释》记载"瓜州红曲,参糅相半",证实中国是最早应用红曲的国家,北宋时期已用于红烧肉着色。唐代徐坚《初学记》将其命名为"赤曲",福建古田红曲因独特发酵工艺闻名。传统制作需在红土坑中堆积发酵28天,米粒逐渐转为深红色。因为其染色特征,红曲米最初作为天然色素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如红腐乳、腊肉及酿酒,替代早期未普及的焦糖色素。日本自18世纪引入红曲后,将其融入传统饮食与发酵工艺,如腌制猪肉时添加红曲米以改善肉质色泽与嫩度,并用于制作冲绳风味豆腐。现代研究中,日本学者远藤章于1970年代首先从红曲中分离出洛伐他汀,推动其成为全球功能性食品的研究热点。
1.2 古籍的功效记载: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红曲米的药用价值,称其为“奇药”,具有“消食活血、健脾燥胃”的功效,用于治疗食积腹胀、产后恶露不净及跌打损伤。《天工开物》则详细记录了红曲的制作工艺,强调选用优质红酒糟作为菌种(“曲信”),并加入明矾水调节酸度以抑制杂菌,其技术原理与现代微生物控制理念高度契合。宋应星还指出红曲可用于食物保存,类似抗生素的抑菌作用。
1.3 天然“他汀”:
现代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发现红曲米含13种Monacolin类物质,并证实其含有的洛伐他汀(Monacolin K)可抑制胆固醇合成,与《本草纲目》所述功效相呼应。红曲米含洛伐他汀(与他汀类药物成分相同),能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关键酶(HMG-CoA还原酶),作用靶点为酶活性中心的Asp767残基,从而降低“坏胆固醇”(LDL-C)。
图2:红曲米从唐代的“福米”到现代降脂明星的千年演变史
Results and Discussion
2. 研究发现了什么?
2.1 降脂效果显著:
临床试验表明,红曲米可降低LDL-C达20%-35%,与他汀类药物效果相当,且对甘油三酯(TG)和非HDL-C也有改善作用。
2.2 协同增效:
除洛伐他汀外,红曲米中的植物甾醇、异黄酮等成分可能通过多途径调节血脂代谢,并具抗炎作用。除抑制胆固醇合成外,也可上调肝组织LDLR mRNA,增强清除能力。
2.3 副作用风险:
2.3.1 肌肉与肝脏影响:
与他汀类似,红曲米可能引发肌肉疼痛或肝酶升高,但发生率比他汀低。但同时David J Becker et al.等人的研究发现,93%有他汀类药物相关肌肉疼痛史的患者在24周内可以耐受1.8克红曲米每日,且没有副作用复发。
2.3.2 隐藏风险:
部分产品含有肾毒性物质“桔霉素”,同时红曲米产品的生产中产生的杂质或工艺缺陷也可能导致使用者产生严重的副作用,通过2024年日本小林制药红曲米产品因致5人死亡、114人住院,相关产品被紧急召回的事件也可知道,供食用的红曲米产品需严格质量控制。
3. 红曲米 vs. 他汀类药物:谁更胜一筹?
优势:
对“他汀不耐受”患者(如肌肉疼痛者)可能是更温和的选择。
作为膳食补充剂,接受度更高,适合长期管理轻度高胆固醇。
劣势:
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不同产品差异大,需标准化生产。
长期安全性数据暂时不足,需医生指导使用。
图3:揭秘红曲米降脂机制——抑制胆固醇合成酶,促进肝脏清除“坏胆固醇”
4. 未来方向:更安全、更高效
安全且天然:
已实现基因编辑菌株(CRISPR敲除citA基因)的突破,可实现零桔霉素工业化量产红曲米产品。
水溶性配方:
研发全新亲水性红曲米产品或提取物,可减少肌肉相关副作用。同时可以研发出水溶性速溶粉,提高生物利用率。
个性化治疗:
结合基因检测,如CYP2D6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剂量调整,减少不良反应。肠道菌群检测(拟杆菌/厚壁菌比)预测疗效响应,定制红曲米与他汀的联合方案。
饮食协同:
地中海饮食模式(橄榄油+深海鱼+全谷物)搭配红曲米,可增强降脂效果并降低糖尿病风险。
Conclusion
红曲米凭借天然来源和多重降脂机制,或成高胆固醇管理的“潜力股”。在心血管健康管理中,合理选择红曲米产品需遵循比较重要的两个标准:桔霉素未检出且莫纳可林K≥0.4%的标准化产品。同时要谨记中重度高胆固醇血症仍需联合他汀药物进行治疗,避免擅自替代,需谨遵医嘱。而根据基因定制治疗方面的发现,CYP3A4突变携带者这类慢代谢人群(亚洲占比13-23%)因酶活性降低导致药物代谢延迟,需重点监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肌酸激酶(CK)指标。以上结论都表明科学界正加速探索红曲米的古法新用,而未来标准化生产技术、毒性控制工艺和基因定制治疗的突破,使未来红曲米可能为心血管健康提供更安全更省心的食药同源新选择!
第一作者简介
马国东,男,理学硕士,毕业于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营养系。现为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营养和流行病数学统计分析。第一或共一作者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件。
通信作者简介
陈国勋,男,现为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A类人才)。2006年-2022年以终身教授轨道制(Tenure-track)任职于美国田纳西大学营养系,并于2023年入职华中农业大学。过去28年一直从事慢性代谢性疾病、药食同源物质及生物活性成分的功能研究,开创了维生素A与糖脂代谢、肥胖及糖尿病关系研究,并首次阐明了其分子机制。工作期间发表《Nature》、《Cell Metabolism》、《PNAS》等SCI论文94篇,获批美国国家各类项目支持13项。获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国家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老年人群营养健康食品创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 老年人群健康食品易咀嚼吞咽、高效消化吸收技术构建”课题负责人。担任Ope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主编,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Journal of Future Food和Food and Medicine Homology等20多个SCI期刊的副主编与编辑, 114个SCI期刊的审稿专家。通过对药食同源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功能研究,开发出基于个性化营养预防与治疗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方法,为科技发展与疾病控制贡献科技力量。是北美华人营养学会主席兼常任理事,中美糖尿病协会常任理事,美国糖尿病协会、营养学会、心脏协会会员。
论文网址: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26599/FMH.2026.94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