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主题
Tea's Health Function Mechanisms
茶叶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分析鉴定、加工新技术及其健康功能机制
专刊主编
专栏诚邀信阳师范大学程琳教授作为专栏特邀主编。上海交通大学韦阳助理研究员、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骆衡研究员、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周才碧教授、海南大学王露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董飒爽副教授、四川农业大学刘臣副教授、河南农业大学赵广山博士、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孟秀花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朱成林博士作为副主编,指导茶叶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分析鉴定、加工新技术及其健康功能机制研究议题的策划与选题,评估论文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专刊介绍
茶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饮品,其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如茶多酚、茶色素、茶氨酸、茶多糖、生物碱、矿物质等)的健康价值备受关注,研究表明这些成分可通过调控代谢通路和肠道菌群等途径改善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及代谢紊乱。然而,当前茶叶营养健康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结构解析局限(传统技术难以解析部分复杂成分分子结构及构效关系)、定向加工技术欠缺(茶制品中功能成分的定向富集和稳态化技术欠缺),以及茶叶健康功能机制不明(茶叶活性成分发挥健康益处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研究)。为此,本专刊聚焦“茶叶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分析鉴定、加工技术及其健康益处”,重点征集以下方向研究:茶叶活性成分结构鉴定及构效关系解析;茶叶活性成分定向加工与稳态化技术创新;茶叶活性成分健康机制解析;茶叶活性成分基功能性食品产业化应用。本专刊旨在构建“从茶园到健康”的全链条研究框架,整合食品科学、合成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等多学科前沿技术,为茶叶功能成分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助力全球茶产业向精准营养方向升级。本专刊成果将为饮茶这一健康生活方式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依据,为以健康属性为驱动力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诚邀学界同仁共同推进茶叶加工与营养健康领域的深度创新。
关键词:茶叶活性成分,分析鉴定,构效关系;加工技术,健康功能;作用机制
Food & Medicine Homology优势
1.开放获取(读者可无限制免费访问,在SciOpen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3006-6867
2.免费
3.精准推送,参考效果好
投稿须知
1.投稿网站:https://mc03.manuscriptcentral.com/fmh
2.投稿截止日期:2025年12月30日
3.出版日期:2026年5月
4.为确保所有稿件都能被正确识别并纳入本特刊,请作者务必选择Special Issue: Tea's Health Function Mechanisms
专家介绍
程琳,作物生物技术博士,信阳师范大学茶学与食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植物学系访问学者;入选河南省高层次(C类)人才,荣获河南省第十四届青年科技奖、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主要从事茶树和油茶功能基因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累计科研经费350.0万元;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 20篇;担任Food & Medicine Homology青年编委,长期为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Scientia Horticulturae等期刊审稿。
韦阳,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茶叶天然活性成分与营养健康领域的相关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入选2022年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2021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奖励计划,曾获2024年高被引科学家、Elsevier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2,2023)等荣誉,担任《iMeta》、《Nutrients》等多个国际同行评审期刊学术编辑和专刊编委。已发表SCI论文70余篇,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Food Hydrocolloids、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JAFC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被引36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参编《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成分传递系统设计与应用》、《食品研究与开发》等著作3部。
骆衡,1985年7月出生,博士,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贵州医科大学中药功效成分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分子病理学与药理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26项及横向合作项目28项;研发功能产品40余个(中成药3个),完成成果转化项目4项,转化经费达到3000余万元,产生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共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130余篇(其中IF>10的21篇);主编《中国小叶苦丁茶》、《土家族医药》等专著8部,申请专利74项、授权45项;指导硕士研究生70余人、博士研究生25人、博士后6人。获得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贵州省药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第十六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贵州省优秀科技特派员,贵州省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表现突出专家;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青年学者”培养计划,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贵州省“百”层次、“千”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人社部服务基层重点联系专家;担任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贵州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是中国化学学会、中国肿瘤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员。
周才碧,作物学博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茶学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Suranare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博士后研究员;入选贵州省“千”层次人才,贵州省专家库专家,贵州省科技特派员。主要从事茶叶资源开发与创新利用。主持科研项目14项,累计科研经费300.0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LWT, Scientia Horticulturae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 20篇,北大核心15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外观设计3件、软件著作权3件;出版学术专著或教材7部,其中主编5部,副主编1部;荣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担任Food & Medicine Homology青年编委,长期为Physiologia Plantarum, Scientia Horticulturae等期刊审稿。
王露,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食同源植物资源/茶叶功效因子挖掘及健康促进机制,茶叶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方面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1 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项目 1 项,校级项目 3 项及企业横向技术开发项目 4 项,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若干项;共发表 SCI 论文近80余篇,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在食品领域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Food Hydrocolloids,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Hindex = 33,ESI高被引论文5篇,热点论文2篇,封面文章1篇;申请或者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多项。入选全球2%TOP顶尖科学家(2022与2024年)。受邀担任Foods与 Frontiers in Nutrition客座编辑,同时担任国内外30多个期刊特邀审稿专家。
董飒爽,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优秀青年人才。2021年5月-2022年5月,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2022年7月-2024年7月,华南农业大学—韶关学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一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膳食多酚生物转化及其对肠道健康的调控作用、茶叶深加工与肠道健康、益生菌功能与应用开发。近三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教育厅项目2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项目1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省级立项项目1项;主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农业厅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局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Food Chemistry、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Food & Function、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Food Bioscienc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含封面文章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2项,参编专著1部。现担任食品科学、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Foods、Food & Medicine Homology、Journal of Future Foods等期刊的审稿人,担任Food & Medicine Homology和Journal of Future Foods期刊的青年编委。
刘臣,博士,欧洲注册毒理学家(European Registered Toxicologist, ERT),四川农业大学特聘副教授,于2022年博士毕业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现为川茶资源利用与质量检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骨干研究人员,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所博士后。主要从事茶叶品质与功能研究以及生理动力学(PBK)模型的构建应用等。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Current Opinion in Food Science》、《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Nutrient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中文核心2篇。担任Food & Medicince Homology青年编委,《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和《Food Quality and Safety》期刊审稿人。
赵广山,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茶叶营养与健康。获河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1项、科技厅成果鉴定1项、省食品科技学会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承担河南省科技攻关、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等项目6项。以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省外籍杰出科学家工作室等项目7项。申报发明专利13项,授权2项。于J Agric Food Chem、Curr Opin Food Sci、Food Res Int、Food Sci Hum Well等期刊发表教科研论文30余篇。参编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任Food Sci Hum Well、Journal of Future Foods、Food & Medicine Homology、Food Safety and Health期刊青年编委,Front Nutr期刊客座编辑,Int J Biol Macromol、Food Res Int、Food Sci Hum Well等期刊审稿人。
孟秀花,博士,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相关研究,以药食同源植物代谢产物及其对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为主要内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Food Hydrocolloid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Phytochemistry,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Natural Product Research,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余篇,以第一/二排名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担任Food & Medicine Homology青年编委,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Natural Product Research,Phytochemistry等期刊审稿人。
朱成林,西南民族大学药学与食品学院讲师,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公派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泸州老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四川省微生物学会理事。主要致力于应用多组学技术探究发酵食品风味形成机制和药食同源食品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调控机制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JCRQ1论文近30篇,担任Journal of Future Foods、Food & Medicine Homology、Food Science of Animal Products等期刊青年编委和Food Chemistry、LWT等SCI期刊审稿人。教学上,获省部级教学竞赛三等奖2项,获评校青年教学标兵。同时,积极投身食品安全科普工作,获2020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优秀奖、四川省2024年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国家民委系统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被授予四川省十佳优秀科普使者。